ZONE 專欄幣圈入門
文章

幣圈常見名詞解釋 三大分類一次看

1. 基礎名詞必修課

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

一種使用密碼學技術來確保安全並控制交易所創建的數位貨幣。

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權力與控制權不由單一中心機構(如政府或銀行)掌握,而是分散給眾多參與者的網路結構。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

不依賴任何中央機構或中介來託管用戶資金或撮合交易,所有交易都透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讓用戶可以點對點 (P2P) 直接從自己的加密貨幣錢包進行交易。

區塊鏈  (Blockchain)

一種去中心化的公開數位帳本,由一連串按時間順序排列且不可竄改的「區塊」所組成,用以記錄交易。

比特幣 (Bitcoin / BTC)

第一個加密貨幣,由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創建,因稀缺性被譽為「數位黃金」。

以太坊

以太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平台,可讓開發者在上面建立應用程式。

以太幣 (ETH)

以太坊區塊鏈的原生代幣,不僅是貨幣,也用來支付在以太坊網路上執行操作的費用。

共識機制 (Consensus Mechanism)

用來確保所有參與者(節點)的帳本資訊都能保持一致、同步且真實可信的一套規則與協議。
簡單來說就是區塊鏈世界裡的「民主決策流程」

PoS (Proof of Stake)

權益證明,一種共識機制,讓代幣持有者透過「質押」資產(貨幣)來驗證交易與保護網路安全,並藉此獲得獎勵。

PoW (Proof of WorK)

工作量證明,一種共識機制,要求參與者(礦工)進行大量運算來驗證交易與生成新區塊,比特幣即採用此機制。

公鏈 (Public Chain)

完全開放的區塊鏈,任何人都可以讀取數據、參與交易和驗證,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

私鏈  (Private Chain)

權限受到嚴格控制的區塊鏈,只有被授權的成員才能參與,通常用於企業內部。

混合鏈 (Hybrid Chain)

結合公鏈和私鏈特性的區塊鏈,部分數據公開,部分數據則維持私有。

聯盟鏈 (Consortium Chain)

由多個預先選定的信任機構共同管理的半去中心化區塊鏈,介於公鏈與私鏈之間。

礦工費 (Gas Fee)

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或執行智能合約時,付給礦工或驗證者處理該操作的手續費。

熱錢包 (Hot Wallet)

連接網路的加密貨幣錢包(如手機 App 或瀏覽器擴充功能),方便快速交易但風險相對較高。

冷錢包 (Cold Wallet)

不連接網路的實體加密貨幣錢包(如 USB 裝置),安全性最高,適合長期儲存資產。

更多冷錢包知識請見:冷錢包連結

公鑰 (Public Key)

如同銀行帳號,可以公開給他人,用來接收加密貨幣。

私鑰 (Private Key)

如同銀行帳戶密碼或提款卡 PIN 碼,是存取和控制你加密資產的唯一憑證,絕對不可外洩。

助記詞 (Mnemonic Phrase)

加密貨幣錢包「私鑰」的備份形式,能夠還原並重新取回你所有的加密資產。

法幣 (Fiat Currency)

由政府發行和背書的法定貨幣,例如新臺幣 (TWD)、美元 (USD)。

穩定幣 (Stablecoin)

一種價值與特定資產 (通常是美元) 保持 1:1 掛鉤的加密貨幣,如 USDT、USDC,用於在幣圈避險和作為交易媒介。

KYC (Know Your Customer)

交易所要求用戶進行的身份驗證流程,通常需要提交身分證件以符合金融監管規定。

定期定額 (Dollar-Cost Averaging, DCA)

指在固定的時間間隔 (例如每週或每月),投入固定的金額購買特定資產,而不管當時的市場價格高低。

白皮書 (Whitepaper)

一個加密貨幣項目的官方詳細說明文件,內容包含其理念、目標、技術架構、團隊背景和代幣經濟模型,是投資前研究的關鍵資料。

2. 幣圈文化與網路用語

HODL

源自 "HOLD"(持有)的拼寫錯誤,現已成為一種信念,指無論市場如何劇烈波動,都「堅定持有、打死不賣」的長期投資策略。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錯失恐懼症,指看到某個幣價快速上漲時,深怕錯過賺錢機會而衝動買入的焦慮情緒。

韭菜 (Leek)

總是虧錢的人。

DYOR (Do Your Own Research)

自己做好研究,提醒任何人在投資前,都必須親自去研究項目,而不是聽信他人。

To the Moon

形容或期許某個加密貨幣的價格將會「一飛沖天、暴漲」。

FUD (Fear, Uncertainty, Doubt)

恐懼、不確定與懷疑。指有社群散播負面、未經證實的消息,旨在製造恐慌,打擊投資者信心並引發拋售

鯨魚(Whale)

指持有鉅額加密貨幣的個人或機構

炒底 BTD (Buy The Dip)

一種投資策略,指在資產價格經歷下跌回調時買入,期待其價格未來會反彈回升。

ATH

歷史新高,指某個加密貨幣迄今為止達到過的最高價格。

ATL

歷史新低,指某個加密貨幣迄今為止跌到過的最低價格。

Pump and Dump

拉高倒貨,一種市場操縱的騙局。指莊家或項目方先買入大量代幣,然後透過各種宣傳手段將幣價「拉高」(Pump),吸引散戶追高後,再將手中籌碼大量「倒貨」(Dump) 出售獲利,導致幣價崩跌。

Mint

鑄造,特指在區塊鏈上「創建」一個新的 NFT 的過程。

鑽石手 (Diamond Hands)

形容那些極具毅力、能夠承受巨大帳面虧損或市場波動,也絕不賣出資產的投資者。

紙手 (Paper Hands)

「鑽石手」的相反詞,形容那些心理素質差、稍遇價格下跌就立刻恐慌性賣出資產的投資者。

3. 進階探索區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指建立在區塊鏈上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它就像一個無人銀行體系,沒有傳統金融中介,所有規則都由智能合約自動執行。

GameFi (Game Finance)

遊戲化金融,將 DeFi 的賺錢模式與電子遊戲結合,形成了「邊玩邊賺」(Play-to-Earn) 的模式。玩家可以透過玩遊戲獲得加密貨幣或 NFT 作為獎勵。

NFT (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一種獨一無二的數位資產所有權憑證。用於證明你對某個特定項目(如圖片、影片、遊戲道具)的所有權。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一個由程式碼和社群成員共同管理的組織,沒有傳統的公司階級或中央領導者。所有決策都透過成員投票來決定,公開透明。

DAPP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指運行在區塊鏈或點對點網路上的應用程式。它的後端由智能合約構成,不由任何單一實體控制。

空投 (Airdrop)

一種行銷策略,項目方為了推廣或回饋社群,免費將自己的代幣發送到特定用戶的錢包地址中。

質押 (Staking)

將你持有的加密貨幣鎖定在一個協議或錢包中,以支持該區塊鏈網路的運作與安全(特別是在 PoS 機制中),作為回報,你可以賺取額外的代幣作為「利息」。

元宇宙 (Metaverse)

一個融合了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和網際網路,持久且共享的虛擬空間。

智能合約 (Smart Contract)

部署在區塊鏈上的一段程式碼,它會根據預先設定好的規則自動執行,是實現 DeFi、NFT 和 DAO 的基礎。

挖礦 (Mining)

特指在 PoW (工作量證明) 機制下,參與者(礦工)透過提供電腦算力來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以驗證交易並將新的區塊添加到鏈上,成功者可以獲得新發行的加密貨幣作為獎勵。

‍統整如以上,希望未來你在幣圈友人交流時,不會漏接球!

想踏出第一步?來 ZONE Wallet 開戶 安心買幣吧!

ZONE Wallet 有比特幣投資組合和定期定額,累積資產從現在開始

[download-app]

ZONE Wallet

是專為台灣用戶設計的區塊鏈投資入口,符合台灣監管合法合規 x 頂尖資安技術 x 支援新台幣買賣,致力推動「每一筆加密交易 都安心」的價值,讓你輕鬆擁有第一筆加密貨幣資產。

投資虛擬資產具有價格波動性及流動性之風險,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財務建議。投資前請謹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並注意慎防詐騙行為。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