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E 專欄幣圈入門
文章

別再聽信 YouTuber 推薦:三分鐘教你判斷山寨幣是不是坑

什麼是山寨幣?

山寨幣 (Altcoin) 這個詞來自英文 Alternative Coin,意思是除了比特幣 (Bitcoin) 以外的加密貨幣,無論是以太幣 (ETH)、狗狗幣 (DOGE)、柴犬幣 (SHIB),甚至冷門的新幣,只要不是比特幣,都算是山寨幣。但在台灣幣圈語境中,「山寨幣」通常帶有貶義,指的是那些技術含量低、炒作成分高、甚至可能是騙局的加密貨幣。這類幣種常以「低市值、高報酬」包裝自己,吸引散戶入場,實際上背後可能只是某個團隊寫了一份白皮書、請網紅幫忙站台,就倉促上線的產品。

山寨幣分析的三個基本面指標

1. 團隊背景

一個值得信任的區塊鏈項目,背後應該有清楚公開的創辦團隊與技術成員,包括姓名、經歷、社群帳號(如 LinkedIn、Twitter)、過往參與的專案。更進一步,你應調查:
• 是否有在業界成功交付技術產品的紀錄
• 是否參與過其他區塊鏈或金融詐騙項目(如 Rug pull、龐氏結構)
• 是否經常更換項目名稱、重複發幣圈錢

建議:
若團隊匿名、無履歷、或只有 AI 頭像和一段模糊經歷,就要非常小心。反之,像 Ethereum、Chainlink、Solana 等項目,創辦人皆為技術背景透明、社群互動頻繁者,可信度遠高於空降新幣。

2. 白皮書與未來規劃

白皮書 (Whitepaper) 是項目的「創業計畫書」,其中應清楚說明其解決什麼問題、使用什麼技術、如何設計代幣經濟模型、未來開發節點與時間表。

警示徵兆包括:
• 內容空洞、套模板卻沒細節
• 避談競爭優勢與市場定位
• 不設具體時間點,或頻繁延遲交付

建議:
白皮書寫得像廣告文案、充滿行銷術語,卻無任何技術架構圖與邏輯流程的,通常只是「包裝過的空殼項目」。

3. 實際應用場景與代幣經濟

一個合理的代幣設計,應該清楚回答三個問題:
• 誰會用它?(有沒有實際用戶)
• 為什麼非用它不可?(代幣本身是否具有功能或稀缺性)
• 代幣的分配與解鎖機制合不合理?(是否易被大戶操縱或團隊套現)

常見警訊:
• 幣沒有實際用途,只用來「轉手炒價」
• 團隊與投資人占比過高,散戶只拿殘餘份額
• 沒有鎖倉機制,團隊可隨時砸盤獲利離場

建議:
如果這顆幣你連「用在哪裡」都講不出來,只是因為某個 KOL 說它會漲,那基本上沒有價值。

山寨幣的三個技術面分析

1. 價格走勢

觀察價格走勢不是看漲跌幅,而是分析漲跌是否合乎市場邏輯。值得信任的上漲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 上漲呈現階梯式推進,有「拉回整理再創高」的結構
• 走勢與利多消息或產業進展同步出現
• 不會在無消息或凌晨時段突然暴拉暴跌

相反地,以下走勢常暗示背後有操盤嫌疑:
• 幾分鐘內暴漲數 10%、馬上回吐
• 長時間橫盤後突然「孤島式」拉高,且無成交量配合

建議:
使用 TradingView 等圖表工具觀察週期圖,避免只看單日漲幅數據。

2. 交易量

交易量是技術分析的心臟。觀察幣價上漲時是否伴隨成交量放大,是分辨真實多頭與拉盤洗單的關鍵:

• 價漲量增:健康上升趨勢,有真實買盤支持
• 價漲量縮:虛假上攻,可能是莊家自買自賣
• 價跌量增:恐慌拋售、主力出貨訊號

建議:
進一步觀察是否有「量能背離」(例如 RSI 創新高、成交量卻遞減),這類訊號常預示轉折

3. 流動性深度

許多山寨幣在小型交易所或 DEX 上掛牌,雖然看起來「有漲幅」,但實際成交深度極淺、價差極大,容易被操縱價格。

以下為檢查流動性的重要面向:
• 是否上架在大型交易所(如 Binance、OKX、Coinbase)
• 買賣掛單是否有厚度,是否一筆單就會劇烈波動價格
• 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是否超過 3~5%(風險偏高)

建議:
可透過 CoinMarketCap、CoinGecko 的「Market」頁籤觀察流通市場,並避免參與僅有單一交易所上架的幣種。

幣圈 YouTuber 推薦套路拆解

1.誇大收益承諾

這類影片通常打出極具吸引力的標題如「百倍潛力幣搶先曝光」、「下個 SOLANA 就是它」,配合強烈語言暗示「低價即將爆發」、「牛市即將引爆這顆神幣」。但實際內容卻:

• 缺乏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依據
• 避談流動性、代幣分配等關鍵風險
• 不揭露是否持有該幣或與項目方有利益關係

這種做法在本質上與小型股市的「拉抬出貨」模式極為相似。YouTuber 作為早期持幣者,利用影響力引導流量與買盤湧入,等市場價格推升後出貨獲利,而最終承接者則往往是資訊不足的散戶。

📌 觀察重點:
只談「潛力」但不談「估值」與「風險」,只秀「漲幅圖」卻不講背後邏輯的影片,極可能是話術包裝的投資誘導,而非中立分析。

2.製造 FOMO 氛圍

許多幣圈  YouTuber 或社群意見領袖,常以「即將爆發」、「最後上車機會」、「錯過這波等四年」等語言,營造一種「錯過就後悔」的緊迫感,這類行銷策略本質上就是刻意觸發投資者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 心理機制。

這種話術往往結合兩個核心操作手法:
1. 時間壓力 (urgency):例如聲稱某幣種「24 小時內將突破」、「空投截止前最後機會」等,讓觀眾無法冷靜評估,只想搶先佈局。
2. 群體認同壓力 (social proof):引用 Telegram 討論熱度、Twitter 上的轉發次數或鏈上數據(如持幣地址數量)來證明「大家都在買」,進一步削弱觀眾的理性防線。

FOMO 情境一旦成形,觀眾極容易在未經研究的情況下草率買入,追在價格高點,成為典型的「情緒驅動交易」案例。這在行為經濟學中被視為 從眾效應與情緒交易的交集地帶,是零售投資者最常見的虧損誘因之一。

📌 觀察重點: 若一支推薦影片反覆出現「一定會漲」、「大戶進場」、「抄底信號明確」等強烈情緒字眼,卻無法對應基本面或合理技術分析依據,應提高警覺,這可能不只是分析,而是行銷。

3.「賺錢太容易」的錯覺

在牛市初期或短期波動中,投資者尤其是剛進入幣圈的新手,常因幾次幸運進場就獲利出場,而產生一種**「自己很會選幣」或「這市場其實很簡單」的錯覺**。

這種心理狀態的本質,是將運氣誤認為實力,進而產生過度自信,甚至忽略風險控制。例如:
• 因為第一次買 meme 幣就賺錢,開始重倉投機性更高的幣種
• 自認「看圖有感覺」,就拋棄技術分析和風險管理
• 視虧損為「震盪」,甚至無視項目方跑路或流動性崩潰等警訊

這種認知偏誤,在行為金融學中稱為「自我歸因偏差 (Self-attribution bias)」:成功時歸功於自己,失敗時歸咎於市場或他人。這會導致投資者不斷放大部位、追求高風險幣種,最終在一次深度修正或幣價歸零中「全數回吐獲利」。

📌 觀察重點:檢視是否有明確的進場邏輯、紀律執行、停利停損紀錄,若沒有,那可能只是運氣。

台灣 KOL 案例分析

「加密胡適」投顧爭議事件
「加密胡適」曾是台灣幣圈知名的教育型 KOL,頻道內容涵蓋幣圈知識、空投操作、鏈上教學與策略分析。然而,他在 2022 年推出「會員制炒幣課程」,並進行個別幣種分析與操作建議,涉嫌未經許可從事金融投顧業務。最終,金管會與證交所於同年聯合發出禁止令,要求其停止相關招攬活動。據《自由時報》報導,該事件引發監理機構對「KOL 推幣」行為的高度關注,亦成為國內首次針對虛擬貨幣推薦行為做出的公開警告案例。

📌 觀察要點:
• KOL 稱教育分享,但實際內容涉及進出點建議與個幣推薦
• 未明確揭露其是否持有推薦幣種
• 推薦行為對應平台連結、會員制度,與傳統金融投顧業極為相似

📌 判斷建議:
若頻道開始出現個別幣種的「買入時機」與「目標價格」說明,而非純資訊解說,且未具備合法身份或揭露投資持倉,請視為具高風險訊號,應避免直接依賴其內容進行操作。

想踏出第一步?來 ZONE Wallet 開戶 安心用新臺幣買比特幣吧!

[download-app]

ZONE Wallet

是專為台灣用戶設計的區塊鏈投資入口,符合台灣監管合法合規 x 頂尖資安技術 x 支援新台幣買賣,致力推動「每一筆加密交易 都安心」的價值,讓你輕鬆擁有第一筆加密貨幣資產。投資虛擬資產具有價格波動性及流動性之風險,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財務建議。投資前請謹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並注意慎防詐騙行為。

其他文章推薦